桐城资讯网

展文都风采
我们一直在努力

潘忠荣:桐城八景今何在

桐城历史悠久,山川秀丽,其中“桐城八景”更是荟萃精华,名闻遐迩。“八景”之名始见于明弘治三年许浩纂修的《桐城县志》,每景名下皆有七绝题咏。数百年来,斗转星移,时过境迁,有的已名存实亡,有的已似是而非,但风物虽殊,风雅犹存,至今仍能牵动人们的缕缕情思……


一、桐梓晴岚

乔林碧涧景惟嘉,山气溟濛若翠华。

帘卷香风久彻去,谁知清兴在诗家。

 

桐城,古称桐国,因境内多桐树而得名。治东三十里孔城镇北有座山,不仅多桐树,且多梓树,故称桐梓山。自古以来,“桐”的文学形象颇佳,“桐叶封弟”“桐叶题诗”包含着的是美丽传说,而“焦尾琴”又仿佛仍在鸣奏着迷人乐章,更有“凤凰非梧桐不栖”之说。然而这些指的似乎都是“梧桐”。根据史料分析,桐国的“桐”指的是油桐,它的果实可以榨油。在冷兵器时代,桐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,难怪会引起吴、越、楚这些大国的倾轧和征伐。

桐梓山东滨孔城河,而桐树和梓树又都是落叶乔木,树大叶肥,水份蒸发多。因此,每当雨后初晴,山滋树润,河水泱泱,便见山雾升腾,水气缭绕,或青碧连云,或如霞似锦。这便是“桐梓晴岚”。古人有诗曰:“雨霁桐梓山,奇态千万状。轻红抹峰头,嫩碧加于上。”赞美的正是这种“溟濛若翠华”的情景。

传说九华菩萨亦曾深爱此景,欲就此山坐享一方人间香火,只因地基不牢,故而南去,旁边的“偏头山”就是他当年一脚踩歪的。

现在的桐梓山,每当雨后初霁,依然乔林碧涧,山气溟濛。山上曾栽有桔树,金秋时节,碧树金果,更添了一山馥郁的芬芳!


二、练潭秋月

冰轮秋浸碧潭寒,水府人间好共看。

犹似骊珠见波底,料应惊起老龙蟠。

 

练潭,古称河畔,位于桐城县东南隅,菜子湖畔。南边的练潭河在此打弯后东流入湖。北边山梁绵亘,伏脉数里,宛如卧龙。河湾处有一巨石,奇伟峥嵘,便是龙头,故名“龙头石”。“卧龙饮水”的形象十分生动传神。

由于龙头石突入河心,迫使湍急的河水不得不在此回漩激荡,天长日久,便形成了深潭。每当秋高气爽,河波不兴,潭则幽邃寒碧,澄净如练,“练潭”一名即由此而来。夜空如洗,明月在天,据说只要气候和水文条件适宜,潭中便同时可见十几个皎洁的月影。水光月色,银海浮空,令人如梦如幻、流连忘返。这便是“练潭秋月”。

古时,练潭处于安庆到北方京城的驿道上,为了过往官员的方便,明成化年间桐城知县陈勉始在此建馆,练潭便逐渐成为一个繁华的水陆交通重镇。清桐城诗人姚兴泉曾赞道:“桐城好,幽绝练潭秋,沙澄极浦浮官渡,月挂空亭系钓舟,水驿夜鸣驺。”这里的“空亭”指的是建在龙头石上的“秋月亭”。登亭赏月,把酒赋诗,自当别有一番情趣。

现在,由于兴修水利,练潭河道已经南移,“卧龙饮水”“练潭秋月”都只剩下了美好的传说。但新建的公路大桥亦如长龙卧波,多情的练潭河水也不会忘记皎洁如玉的秋月,她们正以新的魅力,给人们新的美感。


三、投子晓钟

上方楼阁势岧峣,频把金钟云外敲。

隐隐数声天地晚,月明风细鹤归巢。

 

桐城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无论南人北上逐鹿中原,还是北人南下称雄江东,这里都是必争之地,往往成为两军对峙、“拉锯”的战场。古往今来,多少英雄豪杰在此演出过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!史籍记载,三国时期吴将鲁肃就曾在这里排兵布阵,壮拒曹操,结果以失败而告终,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投送山中藏匿,以免遭害。宋刘言诗:“三雄分汉鼎,郊野战群龙。将军偶败北,投子空山中。”指的就是这件事。

于是,山以人传,叫投子山;寺以山传,就叫投子寺。天下名山僧占多。很长时间,这里林木参天,佛殿崔嵬,香烟与雾霭溟濛缭绕,晚钟伴长风浑厚悠长。这就是“投子晚钟”。

或许“早”比“晚”更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吧,“投子晚钟”传到后来便成了“投子晓钟”。钟声报晓,使沉睡的人们警觉早起——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钟声!清代张骅桐城八景诗写的就是《投子晓钟》:“欲觉何曾闻晓钟,当年盛事愧难重……”各用其名,各用其诗,当然没有问题。但有个别地方在展示八景文化时,却将张骅《投子晓钟》的题冠在了许浩《投子晚钟》的诗上,盲目嫁接,贻笑大方。

投子山位于城区西北,是龙眠山的余脉。投子寺于明代中叶后废弃,移建至桐城北乡,易名慈济寺。现在的投子寺复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但那钟楼里的钟声不知是否还能回复到从前……


四、孔城暮雪

朔风吹雪遍天涯,冻压江梅几树花。

野老豫欢丰稔兆,更添冰水煮新茶。

 

孔城,位于桐城治东三十里,相传三国时期吳将吕蒙曾在此筑土城屯兵布防。《桐旧集》载方鹿湖先生诗“人烟开小聚,传说吕蒙城”,即持此说。但“土城”,或者说“吕蒙城”,何时及何种原因变成了后来的“孔城”之名,除了说是“交通孔道”之外,却似乎无从查考了。

孔城傍河滨湖,从地理形势上来说和练潭有某些相似之处,也是水陆交通的要道和物资集散地,历史上曾被誉为枞(枞阳)、汤(汤家沟)、孔(孔城)、练(练潭)四大名镇之一。孔城河汇集桐城东北诸山之水在此注入白兔湖、菜子湖,河面宽阔,水流平缓。河水从上游挟带的沙粒在这里沉积下来,便形成了独特的河边沙滩。沙质优良,多为有光泽的石英沙粒,夕阳返照,洁白如雪。这便是“孔城暮雪”景名的由来。

连绵的沙滩、不尽的绿水、广袤的田野、艳红的夕阳……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风景画!杜甫曾登高吟咏长江“渚清沙白”,但不免淡露出秋天的肃杀和悲凉,而这里叫人联想的却是那“冰水新茶”的晶莹玉翠和甜润芬芳!

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陆路交通的发达,相对而言,孔城作为往昔木舟帆船的泊岸,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意义,但却一直没有失去作为桐城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。随着引江济巢工程的实施,孔城古镇的发展前景可期。到那时,即便“孔城暮雪”的壮丽图景不再重现,但它的历史遗迹和诗歌意境也必将为更多的人们所寻访乐道。


五、浮山夕照

浮山景迹写难穷,翠壁丹崖几万重。

惟有夕阳留返照,乔林掩映彩霞红。

 

浮山,古称鳌宫,在桐城治东九十里,原属桐城,1949年桐城与枞阳分治,归属枞阳。它滨临白荡湖,古时三面环水,仅西边与陆地相连,远看似巨船浮水,正欲乘风远航,所以又称浮渡山。

浮山方圆十余里,最高海拔165米。由于它在很古以前是一座活火山,曾两度爆发,所以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、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和岩洞。三十六岩、七十二洞、三十四座峰峦、二十八尊奇石……写形会意,极尽鬼斧神工之妙。小家碧玉、玲珑剔透,历来吸引着无数的佛家弟子和墨客文人,或礼佛参禅,或觅胜探幽,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摩崖石刻和千古绝唱。

在众多的石岩中,有座壁立岩。宋江西路转运判官张同之(字野夫,今安徽省和县人)因游浮山,爱不忍去,曾弃官学道于此,故易名为“张公岩”。张公依岩筑楼,名“夕阳楼”,楼后有井,容水六担,久旱不涸,汲之旋满。据传每当夕阳西下,阳光经夕阳楼岩壁折射入井,井水中便倒映有一轮红日,红光摇曳。这便构成了“浮山夕照”的景观。

张公岩依旧,而夕阳楼无存,“浮山夕照”亦不拘泥于此了。翠壁丹崖,曲径回溪,乔林掩映,洞壑藏幽,晚霞中的浮山自有无限的诗情与画意。“卷尽暮云开晚照,空明霞影薄烟环。”这才是永久不灭的“浮山夕照”!


六、枞江夜雨

枞江夜雨势如倾,拂柳滋花都有情。

几个渔翁趁新水,江头一夜棹歌声。

 

枞江指枞阳上下河。枞阳,原属桐城,1949年分治。“枞江夜雨”为老桐城八景之一。

枞江属低槽河,两岸平坦、广阔、肥沃,盛产芦苇。它是菜子湖通往长江的唯一水道,所以历来舟船如梭,樯橹如麻,商贾旅客往来不绝。每年夏秋季节,两岸苇荡形成,便密密匝匝,无边无际。芦苇属高杆植物,微风过处,但见苇波起伏,只闻苇叶传响。若是白天,眼所能及,尚属寻常;待到夜晚,卧船静听,或萧萧如秋雨淅沥,或瑟瑟似春雨骤至。——“画船听‘雨’眠”,确能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。

“载月泛枞川,有声忽淅沥。倾耳向窗前,萧萧响芦荻。”枞江夜雨的神韵,往往吸引着商客游人特意于此处夜晚行船,领略那青雾浮动、月华似霰、稠雨萧萧的神奇夜景。

若再赶上渔翁数人、渔火数点、渔歌数声,那真能叫人轻舟流连、不忍离去……


七、竹湖落雁

大地西风振荻芦,雁衔秋色下平湖。

眼前尽是潇湘景,谁为挥毫入画图。

 

《桐城续修县志》载:县东九十里有大小拔茅山,“又前有陶公山,上有观雁亭,下临竹子湖,相传晋陶侃观雁处。”竹子湖即竹湖,桐城枞阳分治后属枞阳,它是菜子湖水系的边缘湖,水浅滩多,适宜于水生植物生长,是大雁理想的栖息场所。

秋天,荻芦瑟瑟,大雁便成群结队从遥远的天际飞来,或排“一”字阵,或成“人”字形,天光云影,雁语阵阵。降落时悠然而下,更是姿态轻盈,宛然一幅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的优美画卷。“打浆过竹湖,雁语烟霞里,回头一阵低,影掠半湖水。”这和许浩的诗一样,都是“竹湖落雁”的真实写照。

竹湖傍依陶公山,陶公指晋代的陶侃。他曾任枞阳令,喜爱观雁,故山上建有观雁亭。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喜爱大自然,但并不忘情于大自然,而是积极入世,兼济天下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是同朝代同宗族的彭泽令陶渊明所不及的。

提到“竹湖落雁”,人们不能不联想到观雁亭,不能不联想到陶侃,不能不联想到他那为民谋利的清廉品德。这就在“竹湖落雁”的自然美上又增添了另一种难得的美——人文美!


八、荻浦归帆

肃肃金风漾碧流,锦帆片片白云秋。

晚来系缆知何处,只在芦花浅埠头。

 

荻浦,一名荻埠,在今孔城镇下街头。古时,这里湖边芦荻丛生,又是商埠码头,故而得名。

孔城,是水陆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,所以这里不少人家直接经商或专门从事船运事业。每当春暖花开、江满湖平,他们便满载稻米等土特产品,结伴东下芜湖、苏杭;然后运回咸盐百货等生活用品,转销到桐城、潜山、舒城各地。古代行船,全靠樯橹风帆,往往滞留日久。一旦进入内湖,家乡在望,船上人的喜悦之情当然溢于言表,于是各船竞相扯满风帆,全速疾行。而此时,他们的家人或许也正聚集在码头上,指点着辨认着,迎接各自亲人的归来。天高气爽,明湖澄碧,片片白帆从水天相接处冉冉飘来,如羽翼,如白云,美丽而轻盈,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!“荻浦归帆”便是这种情和景的融合。它之所以成为八景之一,并不在于“多”,而是在于“情”。因为它意味着胜利、意味着平安、意味着希望、意味着吉祥……

一说荻浦即荻港。商船溯江而上,到达荻港,也就快要进入家乡——桐城境内了。显然这里所指的“归帆”也就不再仅限于孔城,但它同样意味着胜利、平安、希望和吉祥!


汇聚文都精萃,展现桐城风采,转载请申明!
分享到: 更多

知桐城,识文都!我们一直在努力!

联系我们